研学旅行的终点是学生成长
太行东麓,邢襄故地。一群身着校服的身影正手握地质锤,在巍峨的峡谷间轻轻敲击岩壁。他们是来自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的“少年地质勘探队”。一堂别开生面的地理课,就在亿万年前形成的地质剖面间展开。“看!这里的岩层倾斜角度与课本上的断层示意图完全吻合!”邢台市第十中学八年级学生王梓涵兴奋地向同学展示他的发现。在他的研学手册上,问题的答案不再是简单的“ABCD”,而是诸如“太行奇峡群的波痕石是如何形成的”实践探究与思考。自2016年教育部联合十部门颁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主题的研学游广受欢迎。然而,各地各校在实践中“游而不学”“千游一面”等现象依然存在。面对这些共性问题,襄都区以“课程为王”理念为核心展开了持续数年的实践探索,为破解研学旅行深层困境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区域样本。如何避免“游而不学”的空洞研学“最初我们也走过弯路。”襄都区教育局研学项目负责人坦言,“过去把学生带到景点,听讲解、拍拍照,回来写篇游记。教师、学生都感到这是负担,‘游’与‘学’始终是两张皮。”转变的契机是对课程价值的重新发现。研学旅行必须“研”字当头、“学”贯其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将丰富的区域资源转化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作为“五朝古都,十朝雄郡”,邢台市坐拥深厚的历史文化、巍峨的太行山水、鲜明的红色基因以及现代工农业园区。襄都区并未让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停留在观光游览层面,而是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课程化改造。在前南峪“地质生态”研学基地,课程设计者、地理教师刘伟向记者展示了一份特别的任务单。学生需要运用地理知识观察地形地貌,运用生物知识调查动植物多样性,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测算山体坡度、设计梯田模型,并进行水土保持模拟实验。“各学科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考点,而是成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刘伟深有感触地说,“当你看到学生为了一个数据激烈讨论,为了一个实验方案反复调试,你就会明白‘学’真正在‘游’中发生了。”如何避免“千游一面”的乏味研学在襄都区的研学课程体系中,最令人称道的是其精细化的分层设计理念。这里没有“一刀切”的课程,而是为不同认知阶段的学生量身打造循序渐进的学习旅程。在“好南关”课程中,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逛古街、赏古泉,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中初次触摸邢州古城的古韵风华。高年级学生的研学场域从热闹的古街转向厚重沉静的“邢台博物馆”,课程引导他们超越表面的观赏进行深度探究。在观赏出土文物的基础上,学生动手尝试基础的“文物修复”体验。通过指尖与历史的对话,他们得以真正理解文物保护的深刻意义。进入初中阶段,研学旅行进一步升级,转向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部分初中学校将研学目的地定在“郭守敬纪念馆”这样的特征鲜明的场馆,核心任务也从感受与体验转为探究古代天文仪器的技术原理。学生动手制作日晷、简仪模型,在严谨的测绘、拼装与调试中,追溯古代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同样是去生态园,小学低年级学生辨识蔬果,高年级学生设计滴灌系统,初中学生分析环境因子对植物的影响。”襄都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解释说,“这样的设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挑战,让探索的脚步与成长的节奏同频共振。”如何实现“知行合一”的深度研学在邢窑白瓷体验园,南园路小学的“泥土的涅槃”课程正在进行。学生并非简单地按步骤制作陶器,他们首先要思考:“为什么邢台的白瓷在历史上如此著名”“如何让泥坯在旋转中受力均匀”……实践过程中,失败虽是常态,却恰恰引发了学生更深层的思考——“当我的杯子又一次塌掉时,老师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让我比较成功作品和失败作品的泥料湿度差异。”五年级学生赵一鸣捧着自己最终成型的作品,脸上写满自豪,“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工匠精神’背后是无数次试错与总结。”这正是襄都区提出的“目标、任务、问题、情境”四轮驱动教学模式的生动体现。该模式致力于将“研学目标任务化,学习任务问题化,问题探究情境化”,让学生的思维在研学中真正“活”起来。在“冀南红都”南宫红色文化园区,“追寻红色电波”课程将情境体验推向新的高度。学生在复原的报务室中,用极其简陋的设备体验收发电报。“嘀嗒”声在指尖响起,学生说:“明白了历史书上那些伟大的名字为何被铭记。”“那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是任何课堂讲授都无法替代的。”带队教师张薇深有感触地说,“回到学校后,这些学生在学习相关历史课文时,表现出远超以往的理解力。历史不应该是干巴巴的文字,应该化作一段段可以共情的记忆。”如何实现“回味无穷”的成长研学应该如何评价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的成果,如何考查学生的成长?襄都区通过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反馈体系,让核心素养的成长被看见、被记录、被激励。过程性评价贯穿研学始终。研学手册中的观察笔记、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质量、完成任务时的协作精神,甚至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变能力,都成为评价的依据。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反思相结合,通过评选“参与之星”“创造之星”“合作之星”,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被捕捉。成果性评价百花齐放。每次研学结束后,学校会组织成果展示活动,征文、手抄报、创意手工、PPT、短视频等均可作为成果形式。襄都区教育局在每个研学季结束都会举办隆重的总结表彰暨优秀成果展览。“成果展示不是终点,而是学习探究新的起点。”邢台市第三中学德育副校长张桂清强调。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学生日常的细微变化。新华南小学学生家长王潇女士分享道,从生态园研学归来后,孩子把家里阳台变成了“小小农场”,种满了花卉和农作物,每天坚持观察记录。“那种对生命的感情和对科学的兴趣是凭空说教无法培养出来的。”马路街小学教师赵一雪也感受到了学生的变化:“研学归来,学生明显更愿意提问了,问题的深度和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提升。从他们眼中可以看到对真实世界的探索欲。”襄都区的实践给予我们一些启示:研学旅行的质量不取决于行程的远近或景点的名气,而取决于课程的深度。能见实效的研学课程必须能将知识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验证和应用;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恰到好处的挑战。要达到这一目标,课程设计者要用高质量的问题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在动手的同时深度动脑;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让隐性的成长显性呈现,让研学旅行从“走过”变为“获得”,从“足迹”抵达“心迹”。
2025-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