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游如何“乘”2025年广州全运会东风,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年,广州将迎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这场体育盛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将成为激活城市文旅经济、推动研学旅游创新的关键契机。近年来,“体育+文旅”模式在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赛事中屡试不爽,而广州作为千年商都与岭南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从奥体中心、天河体育场等现代化场馆,到陈家祠、永庆坊等文化地标,再到龙舟、武术等非遗项目,均为研学旅游提供了丰富素材。
与此同时,文旅部《研学旅游服务要求》等政策的出台,为市场规范与产品升级指明方向。2025年广州全运会恰逢其时,建议可通过“开发特色课程、活化场馆资源、深耕亲子市场、强化国际交流、制定行业标准、应用科技手段”六大策略,将研学旅游打造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例如,可以结合全运场馆设计“冠军训练营”实景课程,联动非遗工坊开发“广彩中的体育精神”手作体验,或甚至通过元宇宙技术复现赛事经典瞬间,让青少年在“玩中学、游中悟”,实现体育、文化、教育的深度融合。
全运会不仅是竞技的赛场,更是城市形象展示的窗口。广州若能研学旅游为纽带,串联起“吃住行游娱购”全链条,或能为全域旅游注入新动能。
01
开发特色研学课程,融合体育与文化教育
2025年广州全运会的研学旅游可以以“体育为核、文化为魂”,深度挖掘岭南文化与全运精神的结合点。如借鉴成都世运会《哪吒之三宝闯世运》的动画IP思路,尝试结合广州非遗、历史地标与全运项目,设计如“广府体育文化探秘”等系列课程。
例如,可以以龙舟竞渡为主题,开发“从猎德村到珠江”的研学路线,让学生参与龙舟制作、学习水上安全知识,并融入《岭南龙舟史》微讲座;或者以武术为载体,联合蔡李佛拳会馆开发“南拳北腿”段位制课程,结合黄埔军校历史背景,设计“体育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思政教育模块。
此外,还可以联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推出“广彩中的全运元素”手作体验,让学生用传统技艺绘制全运会徽或运动场景,实现体育与文化教育的双向渗透。通过此类课程,既有助于强化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又可以以全运为窗口展示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
02
利用全运场馆资源,打造研学基地
广州全运会的场馆群(如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天河体育中心等)可以尝试从“赛事空间”转型为“研学基地”,形成“一场馆一主题”的差异化布局。例如,可以将南沙体育馆改造为“海洋运动研学中心”,设置帆船模拟舱、海洋生物科普区,并开发“亚运冠军的一天”实景课程,让学生体验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流程;还可以在在花都区体育中心结合足球俱乐部资源,打造“足球文化博物馆”,展示历代球衣、奖杯,配套VR射门挑战赛和足球战术沙盘推演。
同时,场馆可与周边文旅资源联动,如将海心沙亚运公园与广州塔、花城广场串联,设计“全运遗产+城市地标”通票,学生凭研学手册可免费参观指定场馆并解锁AR导览功能。通过场馆的活化利用,既延续全运会的社会效益,又为研学旅游提供高品质的硬件支撑。
03
针对亲子消费市场,设计研学产品
亲子群体是研学旅游的核心客群,可以围绕“小手拉大手”的消费逻辑,设计“运动+文化+娱乐”的全链条产品。例如,推出“全运亲子挑战赛”,设置家庭趣味运动会(如三人四足、亲子接力投篮),配套非遗手作体验(广绣、广彩),并赠送“全运文创礼包”(含定制运动毛巾、徽章)。
此外,还可以结合广州美食文化,开发“早茶中的体育精神”主题课程,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虾饺、肠粉,探讨“工匠精神”与“体育拼搏”的共通性;在永庆坊、北京路等街区设置“全运文化打卡点”,完成指定任务(如寻找全运吉祥物雕塑、拍摄运动主题短视频)可兑换荔枝湾涌游船票。通过此类产品,既满足亲子互动需求,又带动住宿、餐饮、零售等关联消费,实现“一场研学游,激活全城经济”的目标。
04
加强国际交流,推广中华文化
此外,建议2025年广州全运会可以以研学旅游为纽带,搭建中外青少年文化交流平台。如联合教育部、外交部发起“全运小使者”国际计划,邀请RCEP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少年参与研学营。例如,建议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开设“中英双语粤剧工作坊”,外国学生可学习粤剧身段、绘制脸谱,并与广州学生共同排演《全运故事》改编剧目;在从化温泉镇举办“中外青少年乡村运动会”,设置抢花炮、独竹漂等传统项目,配套英文讲解的农事体验(如插秧、摘果)。
此外,还可开发“全运数字明信片”,通过AR技术让外国学生扫描后观看360°场馆全景及运动员寄语,并生成个性化纪念视频。此类活动不仅能提升广州的国际影响力,更能让外国青少年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05
政策支持与标准制定,规范研学市场
为确保研学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建议结合文旅部《研学旅游服务要求》及广东省实际,制定《广州全运研学基地建设规范》。明确场馆设施标准(如研学专用通道、急救站配置)、课程设计要求(如“每课必含文化解读”“每站必设互动环节”)、安全保障细则(如师生比例1:10、保险全覆盖)。
同时,建议联合教育部门建立“全运研学课程库”,对通过审核的课程授予“官方推荐”标识,避免市场同质化竞争。此外,还可设立“全运研学专项基金”,对开发特色课程、培训专业导师的企业给予补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策引导与标准约束,推动研学旅游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切实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文体旅产品的需求。
06
科技赋能,提升研学体验
科技是研学旅游升级的关键抓手,建议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沉浸式、个性化、可追溯”的研学体验。例如,在全运场馆引入元宇宙技术,学生可通过VR设备“穿越”至历届全运会开幕式现场,或模拟参与帆船、滑雪等项目的虚拟训练;开发“全运研学”小程序,集成课程预约、路线导航、知识问答等功能,学生完成指定任务(如拍摄运动瞬间、撰写研学日记)可积累“全运积分”,兑换限量版吉祥物手办。
此外,还可以建立“广州全运研学数字中枢”,实时监测各研学点的人流密度、课程满意度,并通过LBS技术向用户推送周边优惠(如完成海珠湿地公园研学后,自动发放黄埔古港美食券)。科技的应用不仅能提升参与感,更能通过数据沉淀优化后续产品开发,形成“研发-体验-反馈-升级”的闭环,助力研学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
1+1+1>3,全运研学书写广州文旅新范式
这一模式的意义远超文旅经济本身:
对青少年而言,它是“强体魄、育品格、拓视野”的成长平台;
对城市而言,它是“聚人气、旺消费、塑品牌”的发展引擎;
对文化而言,它是“活传承、强自信、促交流”的创新载体。
更关键的是,广州若能通过政策规范、科技赋能与市场联动,将可为全国大型赛事的文旅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广州方案”。
当全运会的火炬点燃,研学旅游的星火也将燎原。广州以“体育为媒、文化为魂、教育为本”,书写“1+1+1>3”的融合发展新篇章,将向世界展示一个活力四射、文化深厚、开放包容的中国形象。
网裕科技研学资讯(yanxue.internetyu.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网裕科技研学资讯,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yanxue.internety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网裕科技研学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lianan@internety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