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网站!
返回主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布让红色研学“活”起来抗战纪念地特色发展新探索

2025.10.09
来源:研学头条

image.png

早在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 中国关工委关于印发《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如今已然过去两年,这两年各地的红色研学课程也是层出不穷

红色研学不止“走马观花”!抗战纪念地如何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讲解员念稿、学生拍照、临走盖章”,这样的红色研学场景并不少见。作为承载抗战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抗战纪念地本应是触动心灵的“思政课堂”,却常因形式单一陷入“走马观花”的尴尬——游客看得见展板上的文字,却读不懂背后的牺牲;听得到历史的讲述,却难以产生情感的共鸣。打破这种困局,让红色研学真正“活”起来、“深”下去,成为抗战纪念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破局:直面红色研学的三大痛点

红色研学的成效弱化,本质上是“学”与“游”的失衡,具体可归结为三个核心问题:

 • “游而不学”的表面化:多数活动沦为“景点串联”,偏重参观游览却忽视内容挖掘,游客对滇西抗战的战略意义、平型关大捷的战术价值等核心内涵知之甚少,研学沦为“到此一游”。

 • “教而不化”的形式化:讲解多采用单向灌输模式,“展板+话筒”的传统方式缺乏互动体验,难以让年轻一代对先辈的艰苦卓绝产生真切感知,教育效果停留在浅层。

 • “学而不用”的脱节化:研学与日常教育衔接断裂,游客走出纪念地后,红色精神难以转化为实际认知与行动自觉,形成“活动结束、教育终止”的闭环。

突围:三大路径打造特色发展模式

抗战纪念地的特色发展,核心在于将静态的历史资源转化为动态的教育体验,让每一处遗址都成为“可触摸的历史教材”。

1. 内容重构:从“景点陈列”到“主题深化”

红色研学的深度,始于内容的精准定位。脱离主题的资源堆砌只会稀释教育价值,唯有聚焦特色才能打动人心。

 • 锚定核心主题:结合纪念地独有资源设定专属主题,如滇西抗战遗址可主打“滇缅公路上的民族脊梁”,平型关大捷纪念地可聚焦“烽火中的战略抉择”,让每一段讲解都紧扣核心主线。

 • 深挖在地特色:将抗战历史与地域文化融合,德宏州抗战遗址可联动傈僳族、阿昌族的抗战故事,六安地区可结合大别山军民鱼水情开发特色课程,避免“千馆一面”。

 • 适配不同群体: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抗战小英雄”故事课堂,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抗战史料研读”探究课程,按认知层次实现内容的精准供给。

2. 体验创新:从“单向聆听”到“沉浸参与”

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亲历者”,是激活红色记忆的关键。科技赋能与场景构建的结合,能让历史变得可感可及。

 • 科技还原历史场景:采用3D建模、AR技术复原雷允飞机制造厂的生产场景,用全息投影重现台儿庄战役的激烈瞬间,打破展板的时空局限,让游客“触摸”历史细节。

 • 打造互动体验项目:在抗战遗址推出“重走滇缅公路”徒步体验,模拟先辈翻山越岭的艰辛;借鉴“跟着团长打县城”的成功经验,开发“战地传令”“伤员救护”等轻资产互动项目,让游客在实践中感悟担当。

 • 创新沉浸演绎形式:组织当地村民扮演抗战军民,用方言演绎真实故事,比专业演员更具感染力;推出红色剧本杀,让游客通过角色扮演走进历史事件,实现情感的深度代入。

3. 生态构建:从“单点运营”到“全域联动”

抗战纪念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打破空间界限,构建“研学+”的协同生态。

 • 跨区资源串联:联合周边红色资源形成主题线路,如将德宏抗战遗址与腾冲国殇墓园、龙陵松山战役遗址联动,打造“滇西抗战文化旅游带”,实现资源共享、价值叠加。

 • 完善全流程管理:建立“前置学习—途中探究—后续延伸”的闭环机制,出发前推送史料手册,途中配置指导老师组织小组讨论,结束后举办心得分享会,让研学效果持续发酵。

 • 配套服务升级:在纪念地周边发展红色主题民宿、抗战文化餐饮,增设多语种导览标识,既提升游客体验,又带动当地发展,形成“文旅育人+乡村振兴”的双赢格局。

结语:让红色记忆真正融入血脉

从六安的《大别山传奇》实景演出单日观演超9000人次,到“重走长征路”体验项目引发青年热议,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道理:红色研学的吸引力,在于真实的历史、创新的表达与真诚的共鸣。

抗战纪念地的特色发展,从来不是对历史的娱乐化改造,而是用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讲好英雄故事。当每一处炮楼都成为沉浸式课堂,每一段讲解都能触动心灵,红色研学便不再是“走马观花”的行程,而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抗战精神真正在代代相传中永葆生命力。

研学实践软件
研学平台
研学旅行软件
研学活动
研学实践基地
研学政策
研学精品课程
红色研学

网裕科技研学资讯(yanxue.internetyu.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网裕科技研学资讯,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yanxue.internety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网裕科技研学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lianan@internetyu.com

在线沟通
18530993588

扫一扫,添加好友

在线留言

开始一个新的合作

请完善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