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如何出新出彩?——三大路径看红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之道
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近年来,红色研学旅行“热”力十足,被视为行走的思政课,“金课”迭出。学生一路看、一路听,在观察与思考中感受红色精神力量的冲击,于思想深处激起层层波澜。
图源:湖北英山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
红色研学旅行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点。一是吸引力强,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研学旅行相比,红色研学让学生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激发他们关注与探索的欲望;二是真实度高,红色研学的最大特点是在翔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还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中,实现对历史的再学习和再认识;三是交互体验感强,学生用脚步丈量,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多感官沉浸其中;四是教育效果显著,红色研学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发“在场”感,通过“身体—心理—情感—思想”的次第进阶,由“身至”带动“心入”,由“心入”产生“共情”,由“共情”达成“共鸣”,有助于形成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无须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红色研学,底色是红,关键在学。黄冈是红色文化“沃土”与资源“富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七里坪革命旧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陈潭秋故居等星罗棋布的红色旧址,点缀于秀美山水之间,宛如一座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因此,如何让红色文化更加可触可及、可感可知、可亲可近,成为学校、社会、研学基地共同的任务。
图源:黄麻纪念园管理处
以守正为本,在固本培元中赓续红色血脉。“守其正”——就是要继承红色革命传统,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好红色精神,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寓教于游之中,见人、见物、见精神,不断提高黄冈红色主题的辨识度。一要讲好“信念坚定、紧跟党走”的故事;二要讲好“敢为人先、不屈不挠”的故事;三要讲好“刚强勇毅、艰苦奋斗”的故事;四要讲好“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的故事。学校可以通过讲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联起来,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以创新为要,在锐意开拓中谱写铸魂育人新时代华章。“创其新”——就是以“学”为中心,以红色资源补钙壮骨,把红色基因融进血液,不断丰富新场景新模式,推动红色文化和红色旅游的深度融合。一要创新传播形式,让红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二要转化话语表达,让红色研究成果更加可亲可近;三要实施学科融合创新,面向青少年群体,让红色文化根植于心。
实践证明,以细节说服人,用故事感染人,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高现场教学水平,才能让红色研学出新出彩,让红色教育入脑入心。比如,一些学校紧跟时代,推出“思政课VR体验”,借助VR技术参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实地观感,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教室,也让红色文化资源走进课堂。此外,不同学科也应开拓思路,将红色文化资源应用到教学中。
比如,在物理课讲授航天知识时,如果能够结合“两弹一星”元勋事迹和载人航天精神,学生就更容易对相关知识产生兴趣;在生物课上,教师可以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融入其中,这种人文情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当然,对教育者来说,在运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只有做到课堂内外言行一致、自觉践行所教所讲,严于律己、表里如一,才能真正用理论引导学生、用情感感化学生,进而让红色基因厚植于学生心中,帮助他们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
网裕科技研学资讯(yanxue.internetyu.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网裕科技研学资讯,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yanxue.internety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网裕科技研学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lianan@internety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