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指南(试行)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我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规范化,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教材〔2017〕4号)、《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教基〔2016〕8号,以下简称《意见》)、《浙江省教育厅等10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浙教基〔2018〕67号)等相关文件要求,特制定本课程指南。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研学旅行课程是由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与有研学资质的机构开发,以旅行为载体,通过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与内容,使中小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校外实践教育课程。研学旅行课程是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形式之一,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校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规划、有效对接。
(二)课程理念
1.紧扣立德树人,培养综合素质。研学旅行课程目标紧扣立德树人这一育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知行结合,增长见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祖国建设伟大成就,培养综合素质。
2.面向生活世界,发展核心素养。研学旅行课程内容面向学生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以自然体验、社会适应和个体成长为主题,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结合,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生活所需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核心价值观。
3.学会解决问题,注重实践生成。研学旅行课程实施面向真实情境中的教育问题,以研学任务为驱动,学生通过看、听、想、玩、做等具体方式,学习生存做事,在主动实践中开放生成。
4.主张多元评价,进行综合考察。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突出发展性理念,多主体参与,多维度设计,真实记录学生研学的过程与体会,综合考察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成长,评价结果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
(三)课程特征
根据课程性质与理念,研学旅行课程突出以下特征:
1.教育性。研学旅行课程在主题确定、内容选择、实施与评价等环节,充分考虑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与思政意义,尤其注重学生社会实践增长见识方面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教育。
2.体验性。研学旅行课程要组织中小学生动手动脚动脑,亲身经历集体合作、参观考察、调查访问、劳动服务、创想设计、实践操作、科学探究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活动。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研学课程的主题、内容、实施和评价方式,凸显趣味性与体验性。
3.综合性。研学旅行课程可选择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三条主线,以相应主题铺展活动内容。课程设计和实施以项目驱动,体现多学科统整,促进知识学习、设计制作、社会服务、劳动实践、职业体验等多种内容整合,实现跨学科学习。
4.现场性。研学旅行课程应确保学生走出校园,深入自然、社会的实景实地,基于现场完整、连续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属于其个人的、实践化的、真实的知识经验。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研学旅行引导中小学生发现自我、探究自然、融入社会,获得与丰富实践经验,培养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核心价值观。
具体目标体系如下: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体系
价值体认 |
责任担当 |
问题解决 |
创意物化 |
||||||||
自然地理 |
历史人文 |
科技体验 |
自我管理 |
沟通共处 |
服务社会 |
博物致知 |
具身认知 |
实践解决 |
个性创意 |
思维物化 |
创新发展 |
1.价值体认。指中小学生通过研学,体认成长所需的价值意义。分为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体验3大类。(1)自然地理。在行走观察、体验大好河山与地质地貌中,学习自然地理知识,体认其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价值。(2)历史人文。走进文化遗迹、感受传统活动与博物馆所,学习历史人文知识,体认其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价值。(3)科技体验。走进企业与科技场馆,了解科技成就,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体认科技发展对个体成长的价值。开展音体美、户外活动、综合实践学校职业体验等,体认其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价值。
2.责任担当。指中小学生通过研学,培养作为家庭和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能力。分为自我管理、沟通共处、服务社会3个方面。(1)自我管理。通过研学旅行中的独立生活和公共生活,培养学生感知自我意义,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学习正确认识自己、遵守公共秩序、情绪管理、户外安全常识、自护自救的技能方法。(2)沟通共处。在研学旅行中培养学生融入集体,在团队中表达个人见解,与小组成员合作互动的能力;树立关爱他人,热爱集体的荣誉意识。(3)服务社会。通过研学旅行培养学生了解社会,爱家爱乡的情感,树立为家乡、祖国做贡献的志向。
3.问题解决。指中小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开展研学旅行,面对真实生活世界的实际问题,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分为博物致知、具身认知、实践解决3个方面。(1)博物致知。指在观察自然地理、走进历史人文、体验科技职业的研学过程中,获得新知识新见识,为解决自然与社会问题打下基础。(2)具身认知。指研学中体现身体参与的学习,实现学习过程中的心智、身体与环境的一致性,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具身认知的学习品质。(3)实践解决。指针对真实情境问题,经过指导师指导和同伴讨论,探究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4.创意物化。指中小学生针对研学主题进行创意,并设计物化作品。分为个性创意、思维物化、创新发展3个方面。(1)个性创意。指研学中培养学生个体动手动脑制作的意识。指导学生根据个体对研学的体会与认识,提出个性化创意与设计研学作品。(2)思维物化。指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发展个体形象与抽象思维,将个体头脑中解决问题的的思维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制作,物化为具体研学作品的过程。(3)创新发展。指在研学的体验、探究、服务、制作中,通过运用多种解决方法,对多种工具的组合使用,运用新思维、方法、工具等,创新性地解决研学任务。
(二)学段目标
研学旅行覆盖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高中一、二年级共3个学段。其余学段视条件和具体情况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各年龄段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为此,本指南制定了针对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研学旅行课程学段目标(详见附件1)。
三、课程规划
研学旅行课程规划主体分为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营地与研学机构等。中小学应将研学旅行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着重设计好主题串联式研学课程。研学实践基地营地应综合分析自身课程资源,着重设计好营地辐射式研学课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步骤和要求:
(一)评估学生需求。调查研学学生需求,分析在地研学资源,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一或综合课程主题。
(二)设计课程目标。从研学课程主题出发,根据研学课程学段目标,衔接中小学生学校课程进度,设计研学旅行课程目标。
(三)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研学课程目标,从研学实践基地营地选择若干门研学课程,组合形成研学课程内容体系。
(四)组织课程实施。根据研学课程目标与内容,学校基于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自行或者委托组织课程实施。
(五)进行课程评价。评价主体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采用多主体、灵活多样、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研学课程评价方式。
四、课程内容与组织方式
(一)课程内容
1.内容范围。围绕促进学生长知识长见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课程内容分为六类。(1)自然类:包括自然现象、动植物、生态、资源、灾害等。(2)地理类:包括地质地貌、天文气象、地理景观、地理环境、人地关系等。(3)历史类:包括历史古迹、民俗、纪念场所、非遗产品等。(4)人文类:包括人文景观、社区组织、人居环境、文化建设等。(5)科技类:包括科技历史、科技发展、科技成果、科技伦理等。(6)体验类:包括农事与劳作、生产与服务、户外拓展、野外生存、职业体验等。
2.内容选择。(1)立足地域资源。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调查、分析与挖掘本地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体验、红色之旅等研学资源。(2)基于学生需求。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设计常识性、具体性的探究内容;初中生着重设计综合、科学性的探究内容;高中生着重设计职业选择、学术、应用性的探究内容。
(二)组织形式
研学课程组织形式因主题不同,有3种不同的方式:
1.并列式。从课程类型中确定一或多个一级主题,将各一级主题分解为一或几个二级主题,选择主题组织成模块化的课程内容。
2.递进式。从课程类型中分解出若干个主题,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组织排列,根据这些主题选择,组织成递进式的课程内容系列。
3.网络式。采用横向组织形式,或遵循知识本身逻辑顺序的纵向组织形式,或每一问题由易到难组织建构,并进行整合,形成内容网络。
五、课程实施
(一)实施要求
1.问题与实践导向。以研学任务为导向,引领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发现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基于整体构思与持续思考探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通过多元化的行动方案实践解决问题。
2.校内与校外结合。将校内学科知识有效运用到研学旅行中,提升综合学习能力;将研学旅行中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运用到学科学习中,实现两者结合与补充。
3.利用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运用到研学旅行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探究和信息创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表达见解或分享资讯,培养辨别和反思能力。
4.关注不同学生需求。考虑不同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支持学生依照个性化方案开展研学。
(二)实施过程
研学课程实施过程可分为研学准备(行前)、研学实施(行中)、研学总结(行后)3个阶段。
1.研学准备阶段。指研学前启动活动,包括选题和方案制定。师生共同提出研学主题;确立活动目标,组建学习小组,制定学习方案及任务;查阅并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2.研学实施阶段。指研学课程实施活动,包括指导师指导与学生实践。指导师引导学生组建研学小组,获取资料,通过合作探究和自主实践,开展考察、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完成真实情境的研学任务。
3.研学总结阶段。指研学后学生作品展示与课程评价活动。包括搭建学生成果展示平台,交流分享研学成果,反思研学过程。学生提炼和表达研学作品,以演说、论坛、报告等不同方式展示研学成果,开展作品交流。
(三)实施方式
1.自然类课程。使学生在自然中学习,使书本知识在自然教育中更加生动立体。
实施策略:观察感受、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延伸拓学。小学阶段以欣赏自然风光,感知体验为主;初中阶段以学会生存技能、观察探究为主;高中阶段以调查探究、解决问题为主。
2.地理类课程。使学生了解地理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立体、综合、动态分析地理样貌,建立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实施策略:观察感受、调查记录、实验探究、延伸拓学。小学阶段以欣赏地理风光,感受观察为主;初中阶段以观察记录,实践动手为主;高中阶段以实验探究、讨论分析为主。
3.历史类课程。使学生考察与了解历史古迹、民风民俗等,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实施策略:参观体验、搜集资料、动手实践、分享交流。小学阶段以了解历史,参观体验为主;初中阶段以考察历史,搜集资料为主;高中阶段以理解历史,分享交流为主。
4.人文类课程。让学生参观和考察内涵丰富的人文资源、文化建设等场所,引导学生了解文化,提升文化理解力与包容力,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认同,传承优秀文化。
实施策略:参观体验、收集资料、考察探究、分享交流。小学阶段以认识文化,感知体验为主;初中阶段以考察文化,收集整理为主;高中阶段以理解文化,分享交流为主。
5.科技类课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学习科学知识,以更直观、真实的方式认识和操作科学,提升科学文化素养。
实施策略:观摩学习、动手体验、考察探究、科学实验。小学阶段以感知科学现象,观摩体验为主;初中阶段以认识科学,动手体验为主;高中阶段以探究科学,实验探究为主。
6.体验类课程。使学生参与体育与拓展运动,体验不同种类的劳动与职业,通过体验初步明确自身职业倾向,感受劳动价值和意义,唤起职业兴趣。
实施策略:创设情境,模拟体验,劳动实践,反思评价。小学阶段以感知职业,参与生活劳动为主;初中阶段认知职业,参与社会劳动为主;高中阶段以探知职业,参与服务性劳动为主。
(四)组织形式
由4—6名学生组成研学小组,小组成员建立合作学习关系,以个人自主学习和思考为前提,以共同的研学旅行主题为基础,做到人人参与,取长补短;相互合作、探讨、分享;有效开展实践活动,高质量完成研学任务。
(五)研学指导师
1.制定研学活动方案。包括研学活动类型、主题、研学目的地及具体行程安排,食宿与安全保障等。
2.设计研学课程设计。制定相应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3.实施研学课程。在任务指导时,指导师精心设计集体讲解,合理安排个别咨询,做到生动有趣;在探究发现时,指明研学方向,讲解研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给予方法指导。
六、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1.评价主体多元。学校、学生、指导师和实践基地营地多主体参与,对研学旅行课程进行全方位评价。
2.评价内容全面。注重学生在研学中的真实体验和具体表现,评价涵盖学生的多方面表现。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时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核心价值等,加以综合评定。
3.体现学生主体。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学会自我反思和总结提高。
4.突出激励功能。遵循发展性评价原则,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促进学生通过研学发展个体优势和潜能。
5.兼顾差异性。兼顾全体学生研学目标的共性和个别学生的差异性,以共同目标达成为底线要求,鼓励学生创造性表现。
(二)评价内容
1.学生学习成果评价。
主要以研学旅行课程目标4个维度达成作为依据,根据学段要求组合各方面内容进行评价。
小学阶段:侧重考察博物致知、自我管理、沟通共处等目标是否达成;
初中阶段:侧重具身认知、实践解决、个性创意等目标是否达成;
高中阶段:侧重考察服务社会、思维物化、创新发展等目标是否达成。
2.课程开展效果评价。
着重评价研学课程内容执行程度,包括课程开展是否贴合主题、是否环节齐全、是否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等。
(三)评价方式
以表现性、形成性评价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研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综合考察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态度、方法、能力、习惯等多方面的表现。具体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1.观察与记录。观察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看法以及感受,对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做出相应评价,并记录到研学活动手册中。
2.小组协商。主要考察学生在研学课程实施中的集体合作,通过交往与集体讨论完成研学任务的状况,既考察研学课程中集体小组合作的设计情况,也考察学生集体合作的情况。
3.研学成果展示。学生展示研学作品,或小组展示汇报研学成果,阐述并自评参与研学活动的经历、收获和体会,其他同学、指导教师、家长与汇报者进行交流讨论,对该学生的研学课程表现进行评价。
(四)评价实施
1.制定研学评价标准与细则。
2.通过研学活动记录等形式,全程收集学生研学中的学习状态、收获等信息,为评价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依据。
3.采用语言描述、等第表示、档案记录等,对评价结果进行多元化表述。
4.将研学旅行数据、成果和信息上传到研学平台,为学校研学旅行评价提供一手资料。
七、管理保障
(一)加强研学旅行课程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学校、研学实践基地营地的研学旅行课程进行指导和管理,负责审查研学旅行课程,评估反馈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质量。
(二)优化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环境
1.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团队活动课等予以落实。
2.加强统筹协调。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引导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开设中小学研学绿色通道,为研学课程实施提供支持。
3.加强舆论宣传。各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各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等要加强研学旅行目的意义、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宣传,为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三)加强课程管理和指导师培训
加强研学课程开发、管理与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中小学校等应将研学课程、研学指导师培训纳入国培、省培、市培、校培等各级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注重通过项目式、体验式、探究式培训,提升研学旅行指导师专业素质,探索逐步建立省市研学指导师培训师资库。
(四)加强安全教育
各中小学校、各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与参与研学旅行活动的相关方,应制订相应的研学旅行安全手册。课程实施前,做好学生安全指导,明确安全事项;课程实施中,加强学生安全监督,加强安全监护,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课程实施后,总结安全问题,为下一次研学旅行活动提供经验借鉴。
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纲要模板
为促进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负责课程开发的指导师更好掌握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拟制的基本技能,特提供以下格式,供参考。
XX研学旅行课程
【概述】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科技、体验中某一类,或几类的交叉。
适应年级:
总课时:XX课时
【具体方案】
一、课程背景与资源分析
撰写提示:为什么要开这门课程?(学生需求、社会需求、课程资源等)。
二、课程目标
撰写提示:
研学课程目标: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
指导师根据对不同学段学生课程目标的要求,选择使用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突出对学生立德树人、衔接学校课程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
撰写提示:分为若干个主题与任务,各主题、任务的名称和课时安排,应至少呈现至二级目录。课程体系与课时可通过内容结构图进行可视化呈现,并进行简要解说。
四、课程实施
撰写提示:选择适合学生研学实践的教学方式,和具身认知的学习方式来组织教学,说明所需的教学条件、课程资源包;按照研学过程的展开表述课程实施中的预设指导过程、师生互动与研学活动安排等。
五、课程评价
撰写提示:本课程主要的评价方法,分评价活动和成绩评定两部分,应包括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突出对学生完成研学任务的激励性星、章、卡奖励表述,以提高学生完成研学任务的积极性。
可另概括提供课程说明(200字左右,供学生选课用)。
网裕科技研学资讯(yanxue.internetyu.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网裕科技研学资讯,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yanxue.internety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网裕科技研学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wanghongtao@internety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