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 “挤爆”,一边 “冷清”,研学背后藏着啥门道?
寒假中,北京高校成为家长和孩子研学游的热门目的地。面对一年两次的集中流量,不少学校犯了难,希望能够“降降温”;有些学校则希望多吸引一些客流,让开放的校园资源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火热-清华北大预约名额“秒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常年稳居校园研学热门目的地榜单前列。尽管已进入寒假尾声,参观仍十分火爆。春节假期后的开放日上午,记者在清华西门看到,预约游客专用入口处不断有游客进入。此外,该校还为没预约的游客专门设置了校门打卡拍照点位和排队路线,尽管天气十分寒冷,与校门合影的游客还是排成长队,把校门堵得水泄不通。
隔壁的北大参观同样火热。东侧门刷卡闸机处,围栏隔出一条条入校通道,一侧的公告栏张贴着参观须知和预约二维码,保安人员不断提醒着排队的游客,“参观需要出示预约凭证,从东侧门入校……”
幸运拿到“入场券”的游客,多是提前蹲点抢来的名额。来自湖南的大学生曾晓琪和4个舍友人手一码,顺利地走进了北大这座“最高学府”,“提前一星期蹲点抢的。就像抢演唱会门票一样,需要手速和技巧。”
保安人员介绍,没有抢到名额的游客可以勤刷着点网上预约系统,把握住有人取消预约或者少量放票的时机,但这种方法只能看运气。为了打击“黄牛”贩票,清华在预约的基础上专设了抽签的名额,让更多游客有机会入校参观。
两校参观预约小程序均显示,2月12日及此后的5天为目前已开放预约的时段,参观名额已全部约满。
清静-多数高校游客寥寥无几
和清华、北大的火热参观场景不同,进入寒假,北京大部分高校进入了“休整期”——记者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看到,除了留校师生,游客寥寥无几。中国农业大学一位保安表示,上学期的每个周末,都有大约100名入校参观农大昆虫博物馆的家长和学生,“寒假期间博物馆不开放,游客明显少了。”
人民大学拥有求是石、百家廊、一勺池等特色鲜明的校园景观。2024年1月1日起,该校开通社会人员线上自行登记入校系统,这意味着校外人员无需申请审核,提前24小时登记就能入校参观。记者2025年2月10日登录该校入校系统看到,包含10日及此后的6天,都显示“可登记”。
记者梳理发现,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多所北京高校也已面向社会开放校园,游客无需预约,通过登记、刷身份证等形式便能入校参观。
圈粉
1.丰富活动保障“游有所获”
面对不断升温的研学游,不少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通过组织志愿讲解、学习活动,推出参观路线等,让游客参观“游有所获”。
寒假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的中小学生人工智能探究性学习科学营里,近百名学生“走近”最原汁原味的AI(人工智能)科技。课堂上,该校人工智能学院教授等领域专家向学生深入浅出地分享大模型、数据分析、具身智能、脑机接口、元宇宙等前沿AI知识,还有人工智能前沿企业负责人带来一线动态,帮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营设置了大量互动体验环节,学生能亲自操作脑机电信号采集设备,感受大脑信号的奥秘,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强大之处。
本次科学营还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研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张洁和孩子一同完成了人工智能编程机器人的组装。“虽然只是组装,但孩子亲眼看到了传感器、电路板、主控板等课堂上讲过的智能机器人基本结构。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孩子特别感兴趣。”张洁说,这次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学之旅,激发了孩子探索科学的兴趣。
2.留校学生热衷当讲解员
北京大学寒假面向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等社会团体推出了研学导览项目。该校设计了多条定制化路线,并安排志愿者全程讲解,游客不仅能打卡未名湖、博雅塔等经典地标,还能走进北大医学部实验室等,进行沉浸式体验。清华大学寒假也推出了“暖冬同行”校园志愿讲解活动,规划4条精品游览路线和6条红色讲解路线,途经二校门、大礼堂、清华学堂等,为入校参观者讲解校园风物、讲述清华故事,打造校园“实景课堂”。
一批留校学生走上志愿讲解员的岗位,向游客讲述最接地气的校园历史和文化。这个假期,北大信息管理系大四学生税远志的留校生活丰富而忙碌。作为该校研学导览项目的工作人员,他不仅参与了学生讲解员的招募、培训工作,自己也成为一名“带团”的导览志愿者。税远志说,为了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短暂的研学游中有所收获,他还琢磨出一些讲解技巧。
高校研学游不能“只游不学”“走马观花”,这一观点老生常谈。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只有少数高校推出过参观研学相关的服务。已经开放的高校中,多数并未向游客提供导览、讲解、餐饮等服务,如果没有认识的校内“熟人”,参观只能变成闲逛。
利用寒假,高一学生谭健在姐姐的带领下,打卡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是姐姐的母校,也是我的梦校。我们从环境优美的荷花池、晨读园,走到镌刻着55种语言的网红墙,还品尝了食堂的美食。”他直言,如果不认识校内师生或者校友,真不知道该怎么逛。
在寒假的研学游热潮中,北京高校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清华、北大的预约名额“秒没”,而多数高校则游客寥寥无几。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不禁思考:高校研学游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单纯的观光打卡,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探索?那些火爆的高校通过丰富的活动和志愿讲解,让游客“游有所获”,而一些冷清的高校则缺乏相应的服务,导致游客只能“走马观花”。这种差异背后,是否反映的是高校资源开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更好地平衡二者关系的挑战?
或许,未来的高校研学游需要更多的创新与思考......
网裕科技研学资讯(yanxue.internetyu.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网裕科技研学资讯,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yanxue.internety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网裕科技研学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lianan@internety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