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
更多-
喜报丨全市唯一!南岸法院这个研学课程荣获全国优秀
近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生态环境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征集结果公布,全国共有12个精品研学课程、18个优秀研学课程和11个精品研学线路、20个优秀研学线路入选。其中,由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申报的《情景化审判沉浸式宣教走进数字生态司法实践研学》荣获优秀课程,也是重庆市唯一入选的研学课程。课程背景与意义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当下,环境资源保护意识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南岸法院数字生态司法实践教育基地,作为集数字化庭审、生态场景营造、法治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平台,为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了深入了解环境资源法治的重要窗口。通过参与“数字生态司法实践研学”课程,学生不仅能近距离感受环境资源司法审判的全过程,自觉接受情景化法治教育,还能在情景化、沉浸式、交互性体验中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为成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守护者奠定基础。课程内容与安排本次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沉浸式体验数字生态司法实践。由专业讲解员带领学生参观教育基地,让学生对数字生态司法实践教育基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了解其在环境法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通过“长江生态修复眼”触摸屏、互动式投影动画,深化学生对生态环境资源现状的认识,体会到环境资源的珍贵。组织学生观看沉浸式科感警示教育片《生态之殇》,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唤醒生态保护意识。第二部分以情景化庭审实现寓教于审。构建数字化庭审平台,通过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模拟生态环境破坏现场,以情景化庭审形式让诉讼参与人及学生在审判过程中身临其境。庭审结束后,研学导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旁听庭审的感受和收获。通过讨论和反思,帮助学生梳理旁听庭审的收获,加深对环境法治的理解。通过“情景化审判沉浸式宣教走进数字生态司法实践研学”课程,学生将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环境资源法治,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和法治素养,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
借势教育新趋势,如何缩小差距打造高品质研学旅游产品
研学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教育与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在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彰显,得到了广大家庭和青少年的青睐与积极参与。但是,伴随着这一细分市场的快速发展,诸如“质价不符”“学而不游”“游而不学”“打卡走形式”等问题也频频登上热搜,反映出研学旅游产品品质与消费者对优质供给的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如何缩小差距,提高研学旅游产品品质?通过调研多家长期专注研学旅游市场的旅行社,分析他们为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的研学旅游产品,笔者认为,提升研学旅游产品品质要从提升研学课程的实用性入手。研学课程是设计研学旅游产品的基础性工作,研学课程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有针对性、实用性,是决定研学旅游产品品质的重要内容。旅行社在设计研学课程时,就要紧密围绕所服务的那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立明确的、实用的课程目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性活动逐一实现研学课程目标。研学课程目标可以参考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制定。知识目标,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链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力目标,通过构建真实场景,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素养目标,提高学生修养,这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目标。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眼下要做的是通过不断地实践、复盘,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知识目标的实现。其实,不管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是偏理论、相对枯燥的,而研学旅游产品可以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加感性地理解学到的内容。比如武汉一家旅行社设计了这样一个研学课程:“一亩白布”到底有多大?这是专门为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设计的。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正是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大数,如百万、千万、亿,对面积单位,如平方公里、亩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感性认识,很难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一亩白布”到底有多大,研学课程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完成计算“一亩白布”这样一项任务,对亩这个单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课程通常是在一所学校实施的。具体步骤是这样的:首先,由研学导师将大致相当于一亩大小的布分为若干份。同时,将一所学校的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对应自己那块布自由发挥,创作一幅画。最后将所有组的作品展示出来,每个组的学生动手测量、计算自己那块布的面积,然后倒推出一亩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布。同时,学生们对各组作品打分,评出最佳作品。参加过这次活动的学生形象地说:“一亩地比学校的一个篮球场还要大。”可以说,这是一个知识与动手能力结合,又有一定趣味性的研学课程。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方法,有助于能力目标的实现。小学四年级学生有了一些知识储备,独立意识的增强,让他们更愿意独立解决一些问题,但往往因为方法不正确导致失败。所以,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设计研学课程,既要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有这样一个桥梁搭建的研学课程。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里,分小组完成桥梁搭建项目。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能力,要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力学知识。小学四年级学生基本不懂这些,怎么办?这就需要求助于网络。通过搜索关键词查询自己不懂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要掌握的一种方法。而且,搜索到的知识马上就要应用到桥梁搭建项目中。这个研学旅游产品,每个组会配备一名研学导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帮助。再有,每个小组成立时,配有一定数量的代金币。要用好这些代金币,学生就要进行预算管理。比如,不同类别的物料价格不同,小组成员要计算选择不同的物料会消耗多少代金币,然后进行比较,选出最适合自己这个小组实际情况的方案。通过对比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方法。以上工作完成后,学生们就要到室外,在草地上真正搭一座桥。然后,由研学导师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检验桥能否通行、跨度是否合适、预算是否达标等。结果公布后,研学导师会对各组进行总结,哪些方法用对了,哪些方法不合适,应该如何调整,帮助学生复盘,并由此引申到解决其他问题,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有助于素养目标的实现。对于学生来说,走出教室到户外参加研学旅游活动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小学四年级学生也是如此。但是,当活动结束后,学生记住的可能只是一些有趣的片段,很少会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学到了什么。用什么方法激励学生在研学旅游活动结束后主动复盘,培养主动思考的习惯,也是很多旅行社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有的旅行社侧重动手“写”,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或是制作一张手抄报;也有的旅行社侧重“说”,在同学间或是在家里做一次演讲,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录制短视频。其实,这两种方法的本质是一致的。因为在写和说之前,学生要考虑清楚三个问题:一是写或者说的重点是什么;二是选择哪些事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三是如何写或者说得更好,包括组织语言、设计动作等。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就是在一次次写或者说的过程中形成的。提升研学旅游产品品质,在设计研学课程时,就要注重课程目标的实用性。通过研学旅游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研学旅游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提高的过程。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就能实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
传统研学形式不断涌现,临沂为何能“突出重围”?
研学游戏,梦回大唐。2月9日,临沂市图书馆举办“研学+剧本杀”古籍文化活动。10名小读者身着汉服扮演诗坛巨擘,穿越回大唐,探索传奇诗人的历史故事,从而爱上古诗,增强传统文化自信。近年来,全国各类深耕传统文化的研学形式不断涌现,吸粉无数。临沂更是根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为契机开辟“研学+”新赛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注入无限活力。“研学+剧本杀”创意赋能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历史学习兴趣临沂市图书馆推出的剧本杀游戏,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游戏形式相结合,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活动中,小读者们身着古风服饰,化身李白、王维、孟浩然等唐代诗人,在两个多小时里,时而全神贯注地思考危机化解之策,时而因成功解开谜题而欢呼雀跃,时而齐心协力破解密室密码。在阅读剧本与探索密室的过程中,孩子们重拾对纸质图书的阅读兴趣,深刻领略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2025年寒假期间,临沂市图书馆秉持“让古籍活起来”的文化使命,创新推出“溯古弘文传承匠心”沉浸式古籍文化研学项目。此次活动打破常规,将古籍研究性学习、实景剧本推理、密室解谜闯关等多元形态巧妙融合,构建起“知识传授+情境体验+价值引领”的多维互动场景,开创了集典籍活化、技艺传承、文化浸润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传播范式,吸引了近200人次青少年深度参与。“活动精心设计了11门课程,涵盖石刻体验、碑拓拓印、简牍编册、古法造纸、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经折装书、龙鳞装书以及梦回大唐剧本杀等。前10场活动采用理论与手工相结合的方式,向小读者们全方位地展示古籍的发展历程与装帧形式。今天是研学课程的最后一场梦回大唐剧本杀活动,让青少年沉浸式感受大唐文化,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探索古籍的兴趣。”临沂市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王婷婷表示,未来,临沂市图书馆将探索更多创新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读者提供更为多元、更具创意的阅读体验,吸引更多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学+教育”“研学+文旅”学校、景区创新形式活化传统文化在图书馆里玩剧本杀,让人直呼过瘾。“研学+剧本杀”创新性地将教育与娱乐相结合,为研学教育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使得文化感知与教育消费背景下的文旅新赛道更加火爆。近年来,临沂持续推进文旅市场发展,推出一系列“研学+教育”“研学+文旅”等新尝试,引发热烈反响。为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临沂众多学校、景区也纷纷加入了研学之列。临沂九中的同学们在研学之旅中学习面塑等非遗、民宿文化,制作了鲜艳夺目的玫瑰花、黄金灿烂的南瓜、活灵活现的金鱼、娇艳欲滴的草莓,在劳动中求知,在收获中成长。临沂金盾小学开展以“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红色研学活动,先后走进时代楷模纪念馆、智能化数字化设施设备及生产车间,探寻沂蒙精神的深邃内涵,厚植心底的爱党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褪色。临沂孔庙也开展了一系列研学游活动,明伦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一场雪的盛宴》,让同学们了解雪花的形成、形状分类,学习关于雪的诗歌及汉字演变,欣赏各地的雪景,在感受冬天的魅力的同时,也将中华传统文化铭记于心。创意课堂带领孩子亲手为冬日小木屋涂色,与皑皑白雪进行一次温暖的对话。当前社会的“双减”政策背景下,家长和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文旅热”也在不断升温。这使得研学与旅行的结合具备了深厚的市场需求和社会支持,成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深化研学旅游精品打造开启“研学+”融合发展新赛道临沂旅游资源丰富,“红绿蓝古今”旅游元素交汇交融,为开展研学旅游打下坚实基础。2024年12月,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和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两地入选山东十大考古研学打卡地。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以“竹简兵书”为主题,采用分众式教学模式,活化利用临沂兵学文化资源,以实地研学结合手作体验,打造了“银雀山简书探兵学”“兵学课堂”“银雀山简博士开课啦”等品牌研学活动。其中,“银雀山简书探兵学”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深入、专业的研学游服务;“兵学课堂”结合学校教育、军事教育、社会教育,推动兵学文化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等;“银雀山简博士开课啦”以图文画卷、游戏闯关等形式,设置“惊世发现”“兵学典籍”“简牍工坊”三个主题内容,将传统兵学文化和研学特色课堂相结合,科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临沂研学新赛道的探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次革新,也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1月15日,2025年临沂市冬季研学旅游活动启动仪式举行,多条研学旅游精品线路惊艳亮相。未来,我市将以山东省入选全国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为契机,突出红色、温泉、地质、书法、兵学等优势资源,打造好研学旅游精品线路,编制优质研学旅游课程,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吸引更多群体参与到研学旅游中来,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研学线路
更多-
浙江公布百余条“Citywalk”科普研学路线【附联系方式】
近日,2025年全国科普月浙江(杭州)主场活动在浙江开放大学举行,活动现场推荐了百余条浙江省“Citywalk”科普研学路线。以下是详细内容↓点击可查看大图↓
-
三条宝藏线路发布!来北京东城解锁“博物馆研学”新玩法→
近日,2025年“北京博物馆季—研学月”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启动。活动现场,“东城区2025年北京博物馆季—研学月”主题活动发布,邀请广大市民游客,特别是学生和家长们在暑假期间来东城体验丰富的博物馆研学之旅。适逢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以“中轴寻宝文脉古今”为主题、以博物馆为载体,串联起北京中轴线沿线及缓冲区内的文博资源,推出“东城区2025年北京博物馆季—研学月”主题活动,通过“中轴寻宝”“鼓韵新声”“古今漫游”三条以博物馆为主的研学线路,以“线路自主寻访+重点活动推荐”为研学模式,带领市民游客一一领略中轴线及周边丰富的文博资源、感受融通古今的历史脉络。其中,“中轴寻宝”线路聚焦中轴线沿线及缓冲区内的艺术珍品,串联中国国家博物馆、北大红楼、皇城艺术馆、王府井工美大厦、景泰蓝艺术博物馆等点位,通过寻访活动,领略场馆内中华文化艺术瑰宝。“鼓韵新声”线路以北京中轴线北端点钟鼓楼为起点,串联五道营胡同、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等点位,通过胡同街巷的游走探访,感受钟鼓楼下古都北京的交错时光。“古今漫游”线路以见证历史变迁的脉络为主题,串联正阳门箭楼、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前门大街和国家自然博物馆等点位,通过漫游,感受历史车轮轨迹的同时在前门国潮老字号体验穿越时空的“娱、乐、购”。各博物馆研学活动同样异彩纷呈。在北大红楼,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联动蒙藏学校旧址、北大二院旧址、中法大学旧址、李大钊故居等革命旧址,开展“追寻大钊现场北京足迹CityWalk”红色研学活动。钟鼓楼“守时敬时,寸阴是竞”沉浸式剧情研学中,青少年可通过角色换装扮演、互动解谜、AR寻宝等丰富的形式,知晓古人的时间智慧。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了不起的中国铁路”知识之旅,以物理实验为核心,通过科普展览、互动体验、动手实验等多元形式,让青少年沉浸式解锁铁轨上的“强国密码”。文字:李滢图片:区文旅局北大二院旧址中国铁道博物馆
-
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十条非遗研学线路!在山水经纬间续写生生不息的华夏智慧
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从河洛大地奔涌而出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的地方是“天下之中”的文化原点更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当非遗技艺与历史遗址相遇当研学实践与文化传承交融我们推出“根在河洛·文明探源”十大非遗研学线路邀您与孩子一同走进真实的历史现场在亲身体验中,重识“何以中国”棋藏日月・画揽春秋围棋智慧河图洛书考古探秘在围棋博物馆,孩子们将揭开“河图洛书”如何影响棋盘布局的千古之谜。亲手打磨一枚属于自己的棋子,是对匠心最原始的致敬。走进龙马负图寺,触摸“龙马负图”的传说图腾;在汉光武帝陵感受汉代帝王气象;于古墓博物馆临摹壁画;在隋唐洛阳城宜人坊遗址上的国际青少年营地,孩子们还将参与模拟考古挖掘与修复、墓室机关探索,像真正的考古学家一样思考与发现。√沉浸式文明解码:在围棋博物馆破解“河图洛书”玄机,于龙马负图寺触摸华夏起源符号;√墓葬笔记现实版:古墓壁画临摹+真实墓室机关探索(宜人坊研学营地),揭秘地下洛阳的史诗。亮点体验:*围棋对弈+古墓壁画临摹*考古模拟挖掘与修复*河图洛书与中华文明起源探秘线路指南DAY1围棋博物馆↓铁谢羊肉汤↓龙马负图寺↓汉光武帝陵↓宜人坊研学营地DAY2古墓博物馆↓宜人坊研学营地唐三彩的前世今生盛唐气象非遗烧制釉彩流转洛阳是唐三彩的故乡。在洛阳博物馆,孩子们将亲眼目睹千年三彩珍品的绚丽风采。深入国家级特色小镇——三彩小镇,近距离观摩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水旺大师的烧制技艺,了解从泥胎塑形到釉料配比的全过程。更可亲手绘制一匹唐三彩马,在高温烧制后带走这份“来自盛唐的礼物”。行程中还融入“唐朝运动会”“幻彩大唐”等互动环节,让唐代艺术不再遥远,而是跃然指尖、活在当下。√大师亲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水旺现场展示“釉色魔法”;√盛唐美学觉醒:亲手绘制三彩马。亮点体验:*非遗大师现场授课*手绘唐三彩马+烧制成品带回家*唐代生活场景沉浸式还原线路指南洛阳博物馆↓三彩小镇理学传薪・非遗承韵理学源头汉服礼仪农桑手作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开创理学先河。在二程文化园,孩子们将穿汉服、行古礼、诵经典,在书院钟声中感受“天理”与“人伦”的千年回响。走进剪纸、面塑非遗、绣花鞋垫等工坊,体验民间艺术的巧思;采桑养蚕、缫丝织布,亲手完成一匹素锦;从了解“丝绸之源”到品尝橡子凉粉、槲叶粽子、王老三烧鸡等舌尖美味,感受“知行合一”的理学精神如何贯穿生活。√穿越宋朝课堂:二程书院汉服习礼,剪纸面塑悟“格物致知”;√丝绸之源解密:采桑养蚕→缫丝织布,体验一根丝线织就的文明史诗。亮点体验:*二程书院国学启蒙*桑蚕养殖+缫丝织布全流程*非遗面塑与剪纸创作线路指南DAY1二程文化园↓龙凤山DAY2天桥沟↓王老三烧鸡↓桑蚕小镇汝阳匠心酿造之旅杜康酒香千层布鞋草木染色“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走进杜康造酒遗址公园,孩子们将探秘千年酿酒工艺,了解“曲为酒之骨”的酿造密码,感受粮食与时间的奇妙转化。在段氏布鞋工坊,挑战32道工序的千层底布鞋衲制,一针一线间体悟“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再体验草木染技艺,用自然植物为布料着色,制作独一无二的环保手帕。途中还可品尝蔡店卤肉,一口地道风味,唤醒非遗美食的记忆。√杜康酒魂觉醒:探秘“何以解忧”的千年酒窖,品蔡店卤肉的非遗卤香;√千层底里的匠心:32道工序衲制布鞋,一针一线皆是生活哲学。亮点体验:*杜康酒文化探秘+酿酒体验*千层底布鞋手工衲制*草木染+非遗美食品鉴线路指南杜康造酒遗址公园↓蔡店卤肉↓段式布鞋国色芳华·盛世牡丹牡丹文化唐白瓷艺隋唐夜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在洛阳国花园或牡丹阁,孩子们将认识百余种牡丹,了解“花中之王”的文化象征。在李学武牡丹瓷基地,学习唐白瓷工艺,亲手塑制一朵“永不凋谢的牡丹”,将国色凝于瓷上。游览应天门,穿越千年光影,梦回隋唐盛世;在龙门石窟感悟洛阳千年历史的厚重与庄严;在龙门古街与香舍,体验传统香道,制作专属牡丹香牌。√永不凋谢的奇迹:将牡丹风华凝练成瓷(李学武牡丹瓷)、封存入香(牡丹香牌);√打卡神都名场面:应天门灯光秀下,穿汉服梦回隋唐夜宴。亮点体验:*牡丹瓷手作+烧制成品*游览应天门+古建光影秀*龙门石窟+香道体验+牡丹燕菜制作线路指南DAY1国花园/牡丹阁↓李学武牡丹瓷研学基地↓应天门DAY2龙门石窟↓龙门古街↓牡丹香舍文化如河,源远流长研学如舟,载梦远航“根在河洛·文明探源”非遗研学之旅不止于看见更在于参与、体验与传承在河洛大地的山水之间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哲学这里有黄河泥塑的沉静有竹编经纬的灵巧有运河粮仓的智慧更有夏都鼎纹的庄严让我们继续“根在河洛”之旅走进五条生态与人文交融的非遗研学线路1.运河寻秘・食韵洛阳关键词:隋唐粮仓|水席制作|团队协作|粮道机关隋唐大运河,曾是帝国的命脉。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孩子们将解锁“含嘉仓”如何成为“天下第一粮仓”的秘密。通过团队协作,动手搭建粮仓模型,设计通风、防潮、防盗机关,理解古人的智慧与工程思维。更可亲手制作“牡丹燕菜”——洛阳水席的代表菜,从刀工到摆盘,体验“神都风味”的精妙。亮点体验:*大运河历史+粮仓机关设计*洛阳水席+非遗美食制作*团队协作+工程思维训练线路指南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宜人坊研学营地“一粒米,一道菜,皆是文明的滋味。”2.黄河斗水,泥居其七。关键词:澄泥砚|黄河泥|紫砂|耕读传家在黄河岸边采撷河泥,亲手镌刻一方澄泥砚,看“黄河之泥”如何化为“文房至宝”;在黄河神仙湾体验手捏紫砂主人杯制作,感受母亲河的温度,在泥土中读懂“耕读传家”的千年家训。亮点体验:*黄河泥采集+澄泥砚制作*紫砂主人杯制作+烧制成品*黄河生态与农耕文明对话线路指南河洛澄泥砚艺术馆↓黄河神仙湾“一方砚台,承载的是笔墨春秋。”3.竹韵洛神·经纬千年关键词:绿竹之乡|竹编茶饮|三彩釉画|非遗美食走进“绿竹之乡”洛宁,听“河图洛书”与竹简传说的古老回响。在竹梦小镇,学习传统竹编技艺,制作小篮、竹蜻蜓;体验豆腐制作,观看花鼓戏,感受乡土生活的诗意。在爱和小镇,孩子们将挥洒创意,创作三彩釉画——让釉料在画板上自由流淌,体验“色彩的魔法”。途中还可品尝洛宁特色非遗小吃,如竹筒饭、槲包等。亮点体验:*竹器编织+竹茶品饮*三彩釉画创作*地方戏曲与乡土美食体验线路指南香楸湾↓竹梦小镇(兴华镇豆腐制作、花鼓戏)↓爱和小镇“一竹一编一画,皆是自然的馈赠。”4.夏都寻古·探源华夏文明关键词:二里头|青铜礼乐|周礼雅乐|拓印技艺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孩子们将寻找“华夏第一鼎”,了解中国最早的宫殿、城市规划与青铜文明。在青铜小镇,体验失蜡法铸铜模拟、拓印千年纹样,奏响周礼雅乐,复刻陶鼎模型。通过“鼎”这一礼器,串联起夏商周的文明脉络,触摸历史的心跳。亮点体验:*二里头遗址探秘*失蜡法铸铜模拟+拓片制作*周礼雅乐体验+陶器复刻线路指南DAY1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宜人坊研学营地DAY2青铜小镇↓宜人坊研学营地一鼎一礼一纹,皆是文明的初光。5.山水载道·草木传香关键词:道家文化|古法豆腐|生态协作在重渡沟,孩子们将亲手磨豆浆、点豆腐,了解豆类如何变成美味佳肴;在马海明先进事迹展览馆,学习基层干部的奉献精神;走进乡愁博物馆,感受传统农具与生活智慧。登老君山,打卡道家圣地,夜观萤火如星,领悟“道法自然”。在伊禾基地,体验药草染布、合力搭建树屋——在协作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亮点体验:*古法豆腐制作*药草染布+树屋搭建*老君山生态探秘+道家文化体验线路指南DAY1马海明先进事迹展览馆↓豆腐制作↓乡愁博物馆DAY2老君山DAY3伊禾三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一豆一草一屋,皆是山水的教诲。十条线路十种视角从河图洛书到唐三彩从夏都遗址到黄河岸边我们用脚步丈量文明,用双手触摸历史在河洛大地上种下一颗颗“文化自信”的种子
-
3条!北京两家检察院推出法治研学路线
近日,由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和西城区人民检察院携手推出的“穿越中轴”法治研学路线正式对外发布。研学路线共有3条,涵盖包括天坛公园、北京检察博物馆、瑞蚨祥博物馆、宋庆龄同志故居等在内的12处景点,旨在让青少年通过研学活动深入感受检察文化与中轴文化,厚植法治信念,增强文化自信。发布活动上,与会嘉宾在东城区检察院与西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及学生、家长代表的带领下,通过视频“云游”了3条法治研学路线。此次活动还设置了打卡环节,青少年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活动,上传自己的研学感想、打卡照片或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