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研学网站!
返回主站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

2024.09.09

河南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中原崛起的“黄河时代”。为利用好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河南黄河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立”起来,实现研学旅行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本报联合河南河务局特别推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系列报道,与读者共同了解河南黄河,感受河南黄河的文化魅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重要论述精神,深入推进河南省委、省政府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战略实施,河南河务局提出打造“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推进治河工程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引领社会公众认识黄河、感悟黄河,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黄河文化价值的认知认同,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

  临黄河而知中国。河南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建设“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具有历史文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由于建设“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建议进一步厘清黄河文化资源禀赋,明确研学之旅主题定位和建设路径,结合智慧旅游、研学旅行,实现重点突破,稳步推进。

河南黄河历史文化研学的重大意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塑造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鲜明气质,彰显了中华民族刚毅不屈的坚强性格。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延续历史文脉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建设“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将研学旅行与黄河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是传播黄河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

台前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

  研学旅行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抓手,是深度沉浸式体验黄河文化的重要方式。加强黄河文化与研学旅行融合发展,应统筹规划、深挖内涵、突出特色、有序推进。应充分利用禹河故道、明清黄河故道和现行黄河河道的历史文化优势,依托三门峡、小浪底、黄河下游千里堤防等完善的防洪工程设施,打造“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精品线路,不断加强研学基础建设,加快研学项目推进,助推研学工作创新,打造全面、优质、高效的黄河研学服务平台。可由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引入社会资本,打造连绵不断的探源地、支撑地和体验地,将黄河流域河南段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转化为社会公众可亲近、可感知、可体验的研学产品。持续寻找黄河研学有效途径,促进黄河研学品牌体系丰富完善,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项目,塑造“行走河南、读懂黄河”特色文化品牌。

厘清河南黄河文化的资源禀赋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奠定了泱泱中国的最初基业,形成了璀璨的黄河文明,铸就了中华文明的主体。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

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河南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和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地,是“黄河边上的中国”。河南作为黄河文化的地理中心,富集着黄河文明的历史遗存、文化景观,孕育了黄河文明的内容精髓、思想精华。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儒道法等诸子思想在这里发端完善。作为黄河文化核心区和集大成之地,老家河南是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河南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三千余年,拥有郑州、开封、洛阳、安阳4大古都,拥有龙门石窟、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丝绸之路5处世界文化遗产,产生了甲骨文、太极拳等诸多文化名片,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文化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

  黄河把她最精华的内容留给了中原,同时由于随性摆动和巨量泥沙,给河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中华儿女不仅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

武陟嘉应观

  光辉的文化体现于卷帙浩繁的治河典籍、文物古迹和各种古代水利工程上。河南黄河水文化的遗址遗迹有鸿沟、荥泽、圃田泽、禹河故道、明清黄河故道、御坝碑、林公堤、铜瓦厢决口改道处、花园口扒口处和刘邓大军渡河处等,古建筑有济渎庙、龙马负图寺、嘉应观、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等。应开展资源普查,摸清遗存,建立河南黄河文化名录,对一些损害严重或濒临消失的治河遗迹、文物碑刻、治河器具以及黄河号子、黄河埽工、黄河民间传说等,进行针对性抢救和系统性保护,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河南河务局充分发挥黄河防洪工程在文化建设中的载体功能和引领作用,建成郑州花园口、开封柳园口、兰考东坝头等9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设法治文化示范基地24处、普法成果展览馆4座、水利科普教育基地5处、黄河文化融合示范工程8处,建成河南黄河水利基层党建示范带、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等特色文化片区。

  濮阳河务局将黄河文化元素融入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台前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中华龙文化及黄河龙文化广场建设。郑州河务局结合区域特色,建设郑州黄河普法“一带五苑”,实现法治元素与黄河文化景观的有机融合。开封河务局深度挖掘黄河文化资源,高标准建设兰考东坝头黄河水利风景区和祥符埽街埽工文化广场。豫西河务局突出汉代治黄历史和黄河中下游地理分界特色,打造展示黄河文化的亮丽名片。新乡河务局重点打造了融黄河文化、普法宣传于一体的封丘曹岗险工黄河文化苑。焦作河务局建成沁河杨庄改道文化纪念亭,引进社会资本,加快建设御坝黄河文化研学营地。

  各级河务部门依托治黄标识鲜明、配套设施齐备、社会效益明显的重要水利工程,全力推进治黄文化展示区、法治教育宣传区、水利科普研学区建设,为打造“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提供了丰富的研学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挖掘黄河文化研学的丰厚内涵

  黄河文化研学,就是研学中华文明的溯源史。千百年来,黄河、黄土哺育了一代代龙的传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郑州商都、安阳殷墟等古文化遗址一脉相承;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圣贤心灵思维的结晶,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总源头,孕育出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中流砥柱等大河两岸流传的传说故事,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审美取向和民族精神,成为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黄河文化研学,就是研学中原文明的发展史。黄河在河南流经700多千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河南成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华夏文明在这里起步,元典思想在这里诞生,华夏民族在这里融合,政治风云在这里际会,经济发展在这里兴盛,文化瑰宝在这里闪耀,科学技术在这里繁荣,儒家、道家、法家、佛家等思想源远流长。从夏至宋,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黄河两岸,河南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黄河文化研学,就是研学黄河治理的变迁史。禹河故道、先秦时期的古阳堤、汉代金堤、明代太行堤、武陟嘉应观等都是中华民族与水患灾害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见证。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伟大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为治理黄河洪水灾害,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把治理黄河作为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许多先贤提出疏导洪水、筑堤分流、束水攻沙等治河方略。然而,由于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黄河宁,天下平”只是人们美好的梦想。

  黄河文化研学,就是研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的革命史。抗战胜利后不久,国民政府即提出堵复花园口决口、让黄河回归故道的主张,企图水淹解放区。中国共产党为保护人民的利益,于1946年2月领导解放区沿黄人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锨”,展开了艰苦卓绝的复堤斗争,开启了人民治理黄河的新纪元。支援刘邓大军渡黄河、堵复长垣贯台扒口,河南人民在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拉开了治理黄河的序幕。

  黄河文化研学,就是研学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保护治理黄河的成就史。河南人民治黄七十多年来,依靠防洪工程和党政军民团结奋战,创造了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人民胜利渠的兴建,则拉开了黄河造福下游两岸人民的序幕,近2000亿立方米黄河水为促进中原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

小浪底大坝

  黄河文化研学,就是研学建设新时代幸福河的奋斗史。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河并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南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黄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黄河流域生态屏障的支撑带。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致力打造建设幸福河的河南样板,力争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

黄河文化研学总体设计线路

  做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一体两翼线路设计,以现行黄河河道为体,黄河北流故道、黄河南流故道为两翼,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脉,串联文旅资源,推动黄河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一是黄河现行河道研学路线,即研学中线。该路线是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后的河道。黄河河道在河南全长711千米,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8个市、28个县(市、区),总面积达3.62万平方千米。其特点是河道形态复杂,滩区面积大,居住人口多。人民治黄以来,人们在黄河干支流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河口村五座水库,进行了四次大复堤和标准化堤防建设,大规模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和滩区治理工程,开辟了北金堤滞洪区,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辟设了50多座引黄工程,确保了黄河岁岁安澜,支撑了河南沿黄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彰显了人民治黄成就。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

  郑州花园口记事广场

  二是黄河北流故道研学路线,即研学北线。黄河北流故道,包括禹河故道,汉代故道和北宋故道,研学主要内容为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和北宋以前的黄河治理史。北流故道涉及焦作的武陟,新乡的原阳、延津,鹤壁的浚县,安阳的滑县、内黄,濮阳的南乐等。黄河历史上五次大改道有四次发生在北流故道,分别为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宿胥口改道、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魏郡改道、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商胡改道、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杜充扒决黄河改道。这里有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历代黄河变迁、治理成就的遗迹,如大禹治水、大伾山黄河改道遗址、汉武帝瓠子堵口遗址、宋代横陇河道三次回河之争、南宋杜充扒决黄河、元代黄河故道、明清悬河大改道等。

  三是黄河南流故道研学路线,即研学南线。研究黄河南流故道涉及济水、淮河和汴渠,魏惠王开挖的鸿沟,汉代以前的古济水,隋唐通济渠,宋代汴渠、元代贾鲁河,研究明清时期黄河夺淮、京杭大运河等历史。研学就是结合黄河水系发展变迁,学习不同历史时期黄河、运河、淮河综合治理方略。

  三条线路,涵盖历史文化、水利工程、生态建设、红色记忆等内容,将河南黄河段富集的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游客可亲近、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产品,打造彰显黄河文化自信的重要旅游带。

确立黄河文化研学的建设路径

  “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迎来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传承发展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切需要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率先实现复兴。

  河南省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上升为“十大战略”之一,提出突出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为“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带来重大战略机遇。对此,我们应把握机遇,积极融入,出台规划,扎实推进。

  一是加强“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顶层设计。依托黄河特色防洪工程、河南黄河水利风景区、黄河文化展厅、法治教育基地、党建教育基地等基础设施,做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顶层设计,制订项目总体规划和建设计划,推进“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落地落实。

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

兰考东坝头险工鸟瞰图

  二是出台“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优惠政策。引进全国知名专业文旅研学机构,开展研学线路设计、营地基地建设和研学课程研发,指导研学企业打造、完善、提升“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方式,由河南河务局与河南省文化和旅旅厅主导,委托第三方专业文旅运营企业,多方吸纳社会资源,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千里研学之旅”品牌。河务部门、文旅部门、沿黄高校、博物馆、特色文化展馆展厅等多方联动,持续塑造“行走河南、读懂黄河”特色文化品牌,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把河南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滋养。

网裕科技研学资讯(yanxue.internetyu.com)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本站"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网裕科技研学资讯,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yanxue.internetyu.com!"。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网裕科技研学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wanghongtao@internetyu.com